首页 >> 龟鳖百科 >>养殖技术 >> 龟鳖动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详细内容

龟鳖动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龟鳖是古老的、特化的一支爬行动物。早在两亿年前的晚三叠纪,它们就在地球上生息繁衍。它们在地史时期曾经有过光辉的一页,种族繁衍多样。目前所知最早的龟化石是距今两亿年前晚三叠纪的原鳄龟(Progaochelysquenstedti),也就是说,原鳄龟是龟鳖类动物的祖先。原鳄龟原产德国, 1980~ 1981年间在泰国北部也有发现,中国尚未确切的发现原鳄龟类。原鳄龟类的牙齿已消失,躯体已有甲壳保护,但它们的头部还不能缩入甲壳内。到中生代晚期,从原鳄龟类发展了两个类群——侧颈龟类和曲颈龟类,并且延续到现代,与现生的种类无多大差别。
  1.世界龟鳖动物的多样性
  在动物界中,龟鳖隶属于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爬行纲(Reptilia)、龟鳖目(Testudinata)。世界现存的龟鳖种类仅257种,分属于125科87属。
  1.1龟鳖动物的分类
  龟鳖目又分为2个亚目:曲颈龟亚目(Cryptodira)和侧颈龟亚目(Pleurodira)。曲颈龟亚目现存10科192种,其中龟类有 9科169种,鳖类1科23种。我国的龟鳖类动物均属此亚目。本亚目龟鳖类的主要特点是龟鳖收缩头部时,颈部可呈S型缩入甲壳内,只有少数龟种例外,如平胸龟、海产龟类等。它们分布广泛,除南极外,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侧颈龟亚目中无鳖类,仅有龟类,且为比较古老的类群。目前仅残存2科65种。它们的主要特征是龟类收缩头部时,由于颈部较长(有的超过自身背甲的长度),头颈部不能缩入壳内,头部只能横侧于两个前肢间,颈部只能侧向体侧的腋窝中,分布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南非和南美。
表1 龟鳖目各科动物种数

 
  
  1.2中国龟鳖动物种类
  从动物化石记录来看,在距今1.5亿年前的中侏罗纪,我国的龟鳖类动物很繁盛。目前已描述过的化石龟鳖类 9科31属 80种,现存的龟鳖种类有6科22属36种,均属曲颈龟亚目。
  1.3龟鳖的生态类型
  现存的龟鳖类分布在世界上除空中以外的所有地方,无论是江、河、湖、库、池塘、沼泽、海洋、陆地,到处都有它们的足迹。按它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可分为五种类型:陆栖、水栖、半水栖、海栖、底栖。海栖的龟类长期生活于宽阔的海域。除雌龟于繁殖季节上岸产卵外,海产龟类均不上岸。陆栖的龟类生活于陆地,不能长时间生活于深水(水位不能超过自身背甲的高度)。水栖的龟类生活于江、河、湖等深水区域。当阳光充裕时,时常上岸“晒壳”,卵产于岸上。它们既能长期生活于深水区域,又可上岸爬行,并长时间生活于陆地,但生活环境必需有一定湿度。半水栖的龟类仅能生活于浅水区域(水位不能超过自身背甲的高度),否则龟将溺水而亡。底栖的龟鳖类能长期生活于江、河、湖等深水区域的底部,很少上岸活动,如鳖类、鳄龟类等。
  龟的陆栖与水栖是相对的,陆龟也常到浅水水域中饮水、洗澡,但不能下水游泳;水栖龟类也常到陆地休息、晒壳、产卵等。
  2.龟鳖的生活习性
  2.1食性
  在龟鳖类中,每个“家族”都有各自的不同食性。按照饵料的来源,龟鳖的食性可分为三种类型:动物性、植物性和杂食性。一般来说,水栖龟类为杂食性,如平胸龟科、鳖科、鳄龟科、龟科中的大部分成员通常以食各种肉、鱼、蠕虫等为食,亦食少量植物。东南亚海栖龟类为杂食性,食海藻、鱼类、甲壳类动物等。半水栖龟类为动物性,黄缘盒龟、地龟等食蚂蚁、面包虫、猪肉等,但不食鱼肉。产于东南亚的马来龟,食性单一,几乎专吃软体动物。陆栖龟类食植物,如黄瓜、香焦、白菜等瓜果蔬菜及各种草类。在龟类的食性上,要算龟科、泥龟科、水龟科最为复杂,动物性、植物性的种类皆有之。
  龟鳖的食量,因种类不同、食物来源多少而不同。一只体重2.5千克的缅甸陆龟,在饲养情况下一次可吃食3~4根香蕉或3根黄瓜,而一只重 500克重的龟一次仅吃食 10~ 30克的肉。龟鳖耐饥渴能力很强。健康的龟鳖可5~8月不吃食物。近代有关龟鳖类食性资料表明:龟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一般仍能爬行数月或健康生活。
  龟鳖还有贮水抗旱的特殊本领。著名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在环球旅行中,发现查塔姆岛盛产大龟,但这里每年仅下几天雨,十分干旱,可是龟却能长期贮水或能找到水源。
  2.2休眠
  休眠是动物有机体对不利的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当环境恶化时,通过降低新陈代谢率进入麻痹状态,待外界的条件有利时苏醒活动。动物界中两栖类、爬行类、少数鸟类等动物都具有休眠的现象。休眠是动物体内部和复杂的外界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但对引起休眠的诱因和机制问题,目前尚未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休眠通常是与暂时的或季节性的环境条件的恶化相联系的。根据休眠的特点可分为冬眠、夏眠和日眠。一般认为低温是诱导冬眠的主要因素,干旱及高温是夏眠的主要诱因,食物短缺是日眠的主要原因。
  龟鳖类是变温动物,其体温不像鸟类等能维持自身体温的恒定,它们的体温完全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龟鳖的活动能力、进食也完全受温度的影响。每年的4~9月份,当温度达16~20℃以上,龟鳖开始进食、活动; 25℃以上尤其活跃。10月~次年3月份,温度低于10~15℃时,或7~9月份温度高于32~36℃时,龟鳖眼闭、不动、全身无力,龟鳖进入冬眠或夏眠状态。
  2.3繁殖习性
  雌雄龟鳖类动物在外形、体色上虽存在一些差异,但鉴定龟鳖的性别通常以泄殖腔孔与腹甲后部边缘的距离远近进行判断。雄性的泄殖腔孔在腹甲后部边缘之外;雌性的泄殖腔孔在腹甲后部边缘之内。一般每年的5—10月是龟鳖类的繁殖季节。以龟为例。龟在交配时,雄龟先向雌龟发出强烈的要求。水栖龟类的雄龟,以惊人的速度向雌龟激烈追逐。若雌龟逃离,雄龟则绕到雌龟的前方,并伸长头颈,反复猛咬雌龟的前腿,促使雌龟的头缩入壳内,然后猛烈撞击雌龟的壳;科学家曾发现,坑道内有一只被雄龟伤害前腿后的雌龟,因流血过多而致死。
  所有的龟鳖类动物都是卵生。卵产在陆地上。产卵前,龟鳖用后肢挖掘8—20厘米深的洞穴,然后夹紧尾巴,进入卵穴,一个接一个产卵。龟鳖产卵时,若受惊动也不爬动,直到产完卵为止。不同种类的龟鳖,产卵量不同。每次产卵少则1枚,最多达200余枚(海产龟类)。产卵的数量随着雌龟鳖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卵呈白色,海产龟的卵具羊皮膜似的外壳,具有韧性,呈圆球形,每粒卵重 15~ 20克。其余龟鳖类的卵具有坚硬的钙质壳,无韧性,呈长椭圆形或圆球形,卵重4~70克。
  龟鳖类动物没有守巢的习性。产卵后,龟鳖动物仅用后肢扒沙,将卵掩盖。离开产卵地。不再关心它们所产的卵。在自然界中,龟鳖卵的孵化完全是依赖于太阳和沙土的温暖。龟鳖卵的孵化期与气温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孵化期需55—80天。若天气暖热,孵化期短;若天气凉爽,则孵化期相对长一些,最长达114天,甚至成了过冬卵。
  3.龟鳖与中国文化
  华夏祖先因生存需要,在与动物竞争过程中,发现龟鳖类动物有与众不同的习性:温顺、耐饥、耐渴、耐寒、遇险缩头。因此,从远古开始,中华民族就形成一个牢固的传统观念:龟鳖是解危避难、消灾降幅的吉样、长寿神灵之物。数千年来,古人一直将它们顶礼膜拜。刻在龟甲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它不仅保留了原始文字,更重要的是保存了商王朝的活动纪实,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历史文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可见,龟鳖是有功于文化的。但现代人提到龟鳖,总有一种被贬的感觉。龟作为骂人之语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元朝陶宗仪的《南村耕录》中的“宅眷皆为撑目兔,舍人总作缩头龟。”
  4.龟鳖的保护
  人类伊始,龟鳖动物就与人类有着不解之缘,但经历了千百万年进化的龟鳖动物却正在被人类活动所破坏。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多和人类频繁的经济活动,龟鳖资源日趋减少,有些种类已处于濒危,甚至有些种类尚未来得及被科学家鉴定,就已经绝灭。据近10年研究资料表明,由于人们对野生龟鳖类动物肆意捕杀和不合理开发利用,已导致有些种类数量急剧下降,如三线闭壳龟、缅甸陆龟、眼斑龟、潘氏闭壳龟、斑鳖等龟鳖种类已处于濒危境地。更令人痛心的是近10年间某些龟鳖种类正在或已走向灭亡,如云南闭壳龟、金头闭壳龟、斑鳖、鼋等种类。
  目前,中国的龟鳖动物中仅有乌龟、黄喉拟水龟、中华鳖、中华花龟可进行人工大量繁殖,多数均没有大量繁殖,且有些种类至今尚未见有人工繁殖的报道,如地龟、周氏闭壳龟、潘氏闭壳龟、斑鼋等。由此可见,中国龟鳖类动物受到的威胁是相当严重的。因此,为使龟鳖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保护龟鳖动物、拯救龟鳖动物的厄运已经刻不容缓!
周婷,中学生物学,2000年第1期。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