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鳖又叫斯氏鳖、黄斑巨鳖,俗名癞头鼋,属于爬行纲龟鳖目鳖科,生活于太湖流域和红河流域(包括中国云南南部和越南背部),以水生动物如鱼虾、螺蛳、河蚌等为食。斑鳖个体巨大,背盘能达到1 米以上,体重能达到100 公斤以上,因此非常引入注目。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早有该物种的记载,名著《红楼梦》中提到的癞头鼋,就是指斑鳖。斑鳖是生活在淡水中的爬行动物,属于变温动物,体温要靠环境温度来维持。因此当环境温度太低时,斑鳖活动会减少,冬天时需要躲到淤泥中冬眠。斑鳖是卵生的,春季冬眠结束后即开始交配,交配结束1 个月左右开始产卵,每年可产2 ?? 3 窝卵。斑鳖每次产卵数不等,少者数枚,多则能达到60 枚以上。虽然目前还没有观察到斑鳖的繁殖情况,但根据其近缘种推测,其后代的性别应该是由孵化时的温度决定的,这和我们人类靠基因决定性别是不同的。
斑鳖的第一次科学描述为英国人JohnGray,他根据英国驻上海领事Robert Swinhoe所获得的一个标本,于1873 年首先进行了描述,并将之命名为Oscaria Swinhoei。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幼体和中华鳖相似,成体又和鼋很象,加上缺乏标本,因此在随后的100 多年中,斑鳖并没有得到中国动物学界的认可,而被看成是中华鳖或鼋的同物异名。分布于太湖流域的斑鳖,则被命名为斑鼋、太湖鼋等。直到1987 年,Meylan 等重新研究了斑鳖的模式标本,恢复了其有效种的地位,并将之改到Rafetus 属。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到这个时候,斑鳖在野外已几乎绝迹,而饲养的个体也寥寥无几了。
斑鳖濒危的原因,最主要的有两个。第一就是被人类吃掉了。如果斑鳖能长到成体,由于个体巨大,人类认为他们有灵性,或许不敢吃。但幼体斑鳖和中华鳖很象,不会得到保护。等长到次成体时,又和鼋差不多,还是不能摆脱被吃的命运。第二个原因是斑鳖栖息地的破坏。斑鳖是大型肉食动物,需要太湖、元江(红河)这样巨大的淡水水体作为狩猎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太湖被污染,富营养化严重,已经不适合斑鳖生存了,这也就是近50 年来再也没有在太湖发现斑鳖的原因。至于红河,虽然大多还保持在原生态状态,但由于水坝的修建,阻断了斑鳖的洄游路线,也导致斑鳖逐渐濒危。中国最早为斑鳖正名的是苏州铁道师范学院的赵肯堂教授。经过认真研究,他于上世纪90 年代陆续发表文章,证明了斑鳖的有效性,并呼吁开展保护工作。正是在赵肯堂教授的奔走呼吁下,斑鳖才逐渐得到有关部门和机构的重视。
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利用现有人工饲养的个体进行人工繁育,是当前拯救斑鳖最可行的办法。他们想到了将上海动物园饲养的斑鳖运到苏州动物园,和苏州动物园饲养的斑鳖配种,以尝试人工繁殖的协议。然而遗憾的是,上海动物园的斑鳖突然辞世,协议还没来得及执行就嘎然而止了。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长沙动物园的雌性“鼋”的照片,她看上去更符合斑鳖的特征!经实地鉴定,那无疑是一只雌性斑鳖!据长沙动物园的员工介绍说,这只斑鳖上世纪40 年代来自于太湖流域,50 年代起定居到长沙动物园。根据饲养记录和生物学常识判断,这只斑鳖至少有80 岁了,但近10多年来每年都产数量不等的卵,说明她仍处在繁殖的黄金时间。
2007 年5 月,科学家对这只斑鳖进行了体检和B 超扫描。从检查的结果看,这只斑鳖不但健康状况良好,而且体内有大量发育到不同阶段的卵。这为人工繁育斑鳖再次提供了可能!那么到底把两只斑鳖集中到哪家动物园更好呢?根据饲养记录看,苏州动物园的雄性斑鳖岁数更大,至少在百岁开外;而且这只动物还曾经与另一只雄性斑鳖发生过激烈打斗,虽然他最后获得胜利,但也伤痕累累,身体左后部的裙边都被咬掉了;另外,雄性斑鳖(估计超过100 公斤)也比雌性斑鳖(约40 公斤)重得多。综合考虑,把雌性斑鳖运到苏州动物园应该更科学、更安全、更经济。在中国动物园协会的支持和帮助下,作者多次往返于苏州和长沙,和两家动物园协商,并最终于2007 年12 月达成协议,由苏州动物园、长沙动物园、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 等机构合作,将雌性斑鳖运到苏州,进行斑鳖的人工繁育试验研究。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现在,距离两只动物聚首已经1年多了,他们在苏州的生活如何呢?他们有了后代了吗?对雌性斑鳖来说,她的住所是过去的几十倍大,还有晒背和产卵的沙滩,食物丰富而多样。更重要的是,她有了异性的陪伴,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独居状态。这些因素促使她很快适应了苏州的生活,她健康而活跃。对雄性斑鳖来说,他过去生活的大池塘由于改造而关闭,他的活动空间小了很多。但他不再孤独,日日可以闻到异性的气味。因此他的生活悠然惬意。对于两只斑鳖来说,他们唯一的缺憾,就是还没有后代诞生。两只动物虽然年过古稀,但在与异性交往方面还是新手,还没有完全做好繁衍后代的准备。他们交配的次数并不多,交配的时间和时机选择还非最佳,姿势有时也不正确。由于他们在水下交配,是否成功还不得而知。他们长期与异性隔绝,性腺的状态和生殖细胞的活性还没有恢复到最佳。过去长时间内他们的食物结构相当单一,短短1年时间的改造,效果还没有显现,营养状况当然也非最佳。因此雌性斑鳖虽在苏州有产卵,但还没有发现有明显受精迹象的卵,而且卵壳薄而脆,极易破碎。虽然目前尚无小斑鳖问世,但1年多的实践结果,使课题组成员看到了希望,他们的信心与日俱增。随着人类提供的条件不断完善,只要斑鳖的本能还在,相信他们产生后代的日子不会遥远了。
斑鳖目前的濒危等级是极危而非野外灭绝。根据IUCN 的标准,一个动物在野外50年没有被发现才能宣布为野外灭绝,越南去年还在野外发现了1只雄性斑鳖(越南目前有2只斑鳖,全是雄性)。北京大学的闻丞博士曾组织队伍到云南南部的元江流域调查,他们发现当地人1995 年捕获并随后放生的1只大鳖,完全符合斑鳖特征。海南师范大学史海涛教授的课题组经过1年多的野外调查,也在元江流域发现了野生斑鳖存在的证据。因此我们可以说,不论在人工条件下还是在野外,拯救斑鳖都是有可能的。